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改革家:胡耀邦、萬里、溫家寶… > 溫家寶 > 溫家寶再落淚 流露惜別之情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溫家寶再落淚 流露惜別之情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1.5.26,A21版
上網:2012.12.6

 
  關鍵詞:落淚,惜別,科學發展觀,恤民疾,三農,胡耀邦精神,七上八下

  相關人物
:溫家寶

  引述歷史典籍
: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唐.杜甫)
 
 
 

  第四次中日韓三國峰會發表〈東京宣言〉後,溫家寶總理結束日本之行。他在東京會見華僑的談話和落淚之事,北京官方媒體都「省略」了,海外媒體卻仍在議論:溫氏為何流淚?

  溫氏道:「我不知道能不能再來(東京)。」接著,他向歡迎他的人士表示謝意。說完後,他在掌聲中淌下眼淚。或許身邊未備紙巾,他急忙取下眼鏡用手掌拭淚。這種「返老還童」的應急動作,或有點「身份尷尬」,卻是真情流露。

  溫家寶是性情中人,恤民疾、富人情味,曾為礦難農民家屬、愛滋病孤兒流淚。這次淚灑東京,流露退位前的惜別之情,或也有惦念改革、牽掛農民和弱勢群體之念。


  朝夕催人急 是七上八下

  溫氏有惜別之情,是因為明年和後年的三國峰會,將分別在中、韓舉行,他很難有機會再訪日本。

  後年3月,溫氏將完全退出政壇。如唐詩人杜甫(712—770)詩云:「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時間的消逝急促。時不待我之急,難免衍生惜別之情。

  他的退位,關乎兩個邊界:年齡邊界和任期邊界。2012年秋冬,中共將舉行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全會,產生新的領導層。按照十六大、十七大模式,新一屆中央委員的年齡臨界點是67歲,即67歲是入新一屆中委會的最高年限;超過67歲則不能入新一屆中委會,68歲是退下的年齡邊界。這就是「七上八下」模式。

  溫氏生於1942年9月,十八大舉行時70歲。十八大的年齡邊界如與前兩屆相同,他便要退出中委會。

  2013年3月,十二屆人大首次會議將重組政權領導層,溫氏和胡錦濤等,因屆任期邊界必須退下。按照八二憲法87條和79條的規定,國務院總理和國家主席連續任期不得超過兩屆(10年)。溫氏退出國務院,已成定局。


  續推行改革 人去政不息

  在過去一年的談話中,溫氏多次提到在位的時間不多。在接近退位「大限」時,對同走一條路、共過患難者有惜別之情,是很自然的事。

  從他的演詞和施政去觀察,惜別之外還有對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惦念,對繼續推行惠民政策的期望。

  他參與構建「科學發展觀」,並在施政中全力貫注科學發展觀;對於政策、改革、生態的可持續空間,有濃厚的憂患意識。

  在關於「依法行政」的講話中,他特別提到反腐的持續性:「執政黨的最大危險是腐敗,而孳生腐敗的根本原因是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和制約。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政權的性質就會改變,就會『人亡政息』,這是我們面臨的極為嚴峻的重大考驗。政府嚴格依法行政,不斷推進政府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是規範權力運行和防治腐敗的治本之策。」

  這段話凸顯他對當今「深層次矛盾」的見解:有效制約權力,才能防治腐敗;也凸顯他關注整頓吏治、反腐的持續性,對人去(退位)政息的憂慮,這是他快退位時「惦記」的大事。

  上月接見國務院參事時,他提及施政要務:「真正改變(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和不可持續的問題;推進社會公平正義,認真解決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 ……從制度和體制上解決影響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是他施政的著力點,重在消除制度弊端;他期盼的,是後來的人能繼續推動改革。

  他又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要有一批心憂天下、勇於擔當的人……總要有一批剛直不阿、敢於直言的人,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仁人志士崇尚的精神追求。」

  這是他在舉步維艱中,承擔責任、不屈從個人崇拜者的「自我期許」;也是他在退位前,對後來者「承擔歷史使命」的期待。  


  胡耀邦精神 務實恤民疾

  八十年代前、中期,改革家胡耀邦、胡啟立和中共中央書記處帶出的「跨世紀接班群」,有共青團中央幹部李瑞環和王兆國、胡錦濤、劉延東、李源潮、李克強等,也有中央和地方黨政幹部尉健行、朱厚澤、溫家寶和吳官正等。

  兩胡的改革、務實、恤民疾和反個人崇拜理念,深深影響溫氏。多年來,他闡述自己的施政、改革理念,也弘揚「耀邦精神」。

  他更為著力的是「幹實事」,切實推動改革、改善民生、緩解民困。以三農而言,在他的任期內,推進了費改稅,並「破天破地」廢除農業稅;首創對農民提供「四補貼」,建立低保救濟體制;構建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扶助貧困學生。

  儘管三農政策的制訂,是經政治局通過、胡錦濤總書記點頭,但溫氏對三農的重視程度,「爭取政策立項」和推動政策的魄力,體恤農民之情,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力。

  溫氏受到毛派、極左派的圍攻,有些施政並不順暢。他的依法行政、程序公正、人的尊嚴論,面對穩定壓倒一切、強化專政職能論,頗受到牽制。

  國務院新聞出版署前署長、主張「黨內民主」的杜導正,在《炎黃春秋》的文章說:「中南海不可能是鐵板一塊。溫家寶的文章和談話是進步的、積極的聲音;……在意識形態領域各種各樣的禁令,多是保守的、倒退的聲音。」他又說:「溫家寶的講話也透著一些無奈。」

  胡、溫和改革派的無奈,在於意識形態(宣傳系統、筆桿子)領域和政法(刀把子)系統,仍在「太上皇」的遙控中,以致出現杜導正文章中記述的「狀況」:「發布一些指令的是某些部門的某些人,也可能中央領導胡錦濤、溫家寶根本不知情,但是老百姓、知識分子不了解上面的事,以為都是中央領導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