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改革家:胡耀邦、萬里、溫家寶… > 溫家寶 > 溫家寶說收入 關乎富民理念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溫家寶說收入 關乎富民理念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1.3.10,第21版
上網:2011.3.16

 
  關鍵詞富民,民富,富國,均富,共享觀,共富說,三民主義,收入,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特權階層

  相關人物
:溫家寶,孔子,孟子,孫中山

  引述歷史典籍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
  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詩經)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孟子)
  以均貧富……使民以力得富。(韓非子)
 
 
 

  溫家寶總理在「人大」年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重墨於民生。他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所謂惠民,他特別提到「盡快扭轉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在年會前的「網談」,他開出期票:「今後五年,我們將把解決收入分配不公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年會審議的十二五規劃(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則提出兩個同步政策:「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它定出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7%,收入增長不低於此預期目標。

  這是官方文件首次定出收入增長的量化指標。就「發展願景」而言,這是調整收入分配的里程碑。

  溫家寶的共享觀、惠民說,與中國古代政治家和歷史典籍的治國論有親緣關係;他的調整收入分配構想,面對既得利益特權階層的阻力,前程未卜,這是許多人的懸念。


  施政民本觀 共享與富民

  民本觀和富民說,是古代開明政治家治國論的「內核」。

  孔子(前551—前479)之前的經典《尚書》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虞夏書.五子之歌)

  居民是一邦、一國之本,本固之要是民富;民富的「制度保障」,是當政者讓民眾「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如《詩經.小雅.天保》云:「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民事的根本,是日常的溫飽;廣大黎民和百官,都獲得上天惠德降福。)

  富民觀,是歷史典籍常出現的治國理念。《管子.區言.治國》謂:「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必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儒家思想家孟子(前372—前289)說:「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放蕩奢侈胡作非為),無不為己。」(孟子.滕文公上)

  《荀子.富國》云:「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裕民以政,……裕民則民富。」


  生財和讓利 貧富莫懸殊

  在開明政治家心目中,富民是治國之道。《管子》認為,生財、富民,可達致眾民、強兵、廣地、富國。富民之政,是當政者讓利生財,讓民眾不愁衣食;還要“均富”,避免貧富懸殊。

  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戰國時代法家思想家韓非子(前280—前233)認為,當政者要依農事季節適時生財,「以均貧富……使民以力得富。」(韓非子.六反)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孫中山(1866—1925),弘揚包含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吸納古代的均富觀。他的民權主義,重墨於平民共享的民主政治;他的民生主義,有「平均地權」的理念。

  古代的一些當政者,把均富的理想行之於施政中。但是,國富民窮或民眾貧富懸殊,卻是常見的社會現象。

  當代改革家葉劍英、胡耀邦、萬里、趙紫陽等和大家長鄧小平,都正視民眾貧窮源自體制弊端。

  按北京官方極低的貧困線,1978年的赤貧(絕對貧窮)者超過2.5億,佔總人口9.6億的26%;如按聯合國的量化指標,赤貧者超過四成。面對此貧窮狀態,大家長提出「脫貧」的傾斜政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移植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的一些辦法,解救「社會主義貧窮」。


  部分人先富 權力與關係

  先富起來的一群人,大都是有權力資源或官場特殊關係網的強勢者,他們在國企股份化、城市化圈地運動中暴發;更多的貪官污吏,蠶食民眾的「勞動成果」。特權階層財富的膨脹,導致貧富懸殊和弱勢群體邊緣化。

  大量公共財政的開支,用於黨政軍警的經費(包括公款消費)、城市化的「形象工程」;用於職工工資、扶助農民「增收」的比例卻甚低,以致勞工的收入長期偏低。

  工資的增長,遠低於GDP、財政收入的增長,九五期間(1996—2000)的增長目標是:GDP 8%,居民收入5%;十五期間(2001—2005)的增長目標是:GDP 7%,居民收入5%。

  據國務院統計局的2010年數據,城市和農村的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別略超過19,000元、不到6000元;按聯合國的量化指標(人均每天低於1美元),赤貧人口超過1.5億,佔總人口13.4億的11%。

  大型國企的高官(具黨政官員級別),年收入卻高達數百萬至七千萬元;許多強勢者,還以特權獲取大量的灰色收入、不合理的福利待遇,拉大了與普通民眾的收入差距。這就是所謂「收入分配不公」。

  改革家溫家寶的共享觀或共富說,旨在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約束,縮小利益傾斜和收入差距,著力提升平民的收入和社會保障待遇,緩解民困和民怨。

  在日前的「網談」中,他說:「有一句話說:有一個富人就會有五百個窮人。這句話比較形象,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公。」

  他提到調整收入分配的三個取向: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資,限制不合理地拉高收入的行業(主要指國企)之工資,取締非法的收入和實施調節過高收入者的稅項。

  他把建立「一個公平的、正義的社會」,視為「奮鬥的理想」。

  理想與現實之間,有很大的鴻溝;收入分配的調整,面對來自既得利益者、強勢特權階層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