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國際關係分析 > 中美關係 > 奧巴馬說樹木 執政黨學管子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奧巴馬說樹木 執政黨學管子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1.1.27,第17版

 
  關鍵詞:種樹,民本論,順民心,民疾,生命價值,治國,長官意志,歷史經驗

  引述歷史典籍
  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用力不可以苦/用力苦則勞/民苦殃,令不行。(管子)
 
圖1,奧巴馬以「種樹有成」向胡錦濤表達對中美關係發展的期望。網絡圖片。
 

  胡錦濤主席訪美時,奧巴馬總統的歡迎演辭引用中國「古語」,以「種樹有成」,表達對中美關係發展的期望。

  這段「古語」出自《管子》。此書第三卷〈經言.權修〉有這樣一段話:「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就當代政治學的治理論而言,這段話的意涵本欄延伸解讀為兩點。第一,是惜時而為,對於有利於民眾的事,當政者要珍惜(把握)時間而為之,在時間、行動的積累中創造成果;第二,是要有政治家的遠見,樂於投入「機會成本」(種稻、植樹、興教育)和等待收穫(五穀豐收、果木成林、人才濟濟),創造治理國家、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本文以解構的視角,試析《管子》的民本論。先分解其民本論的結構:順應民心觀、體恤民疾觀、生命價值觀和生財富民觀,再重構其治國的圖象,並略析對後人的啟示。


  施政順民心 恤民間疾苦

  文革的極左風,又在北京等地吹起。有人聲稱「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馬克思、列寧的理論治國和指導經濟政策,批判「封建主義糟粕」;還有人發起唱文革紅歌和樣板戲、神化毛澤東的活動。

  卡爾.馬克思(1818—1883)是熟悉歐洲政情的政論家,列寧(1870—1924)則是狂熱鼓吹「無產階級專政」的暴力革命家,對中國歷史和他們寫作時的中國實況了解不多。相反的,中國古代政治家及其論述如《管子》,則有「中國國情」中的治理經驗,頗有現實的參考價值,絕非「糟粕」。

  《管子》記載管仲(?—前645)的言論,更多的是後人假托之作,匯合儒、法、道家的治國觀、社會論和經濟理念。

  管仲為春秋初期齊國卿,助齊桓公推行社會改革、治理國家、發展經濟,促成齊國強大。根據《論語》,春秋後期的孔子(前552—前479)稱讚:「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對於當代社會的國家治理來說,《管子》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貫穿全書的民本論。

  民本論的第一個光環,是順應民心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不強民以其所惡也。」(經言.牧民)

  《管子》認為,只有順應民心、尊重民意,政令才能暢通:「令順民心,則威令行。」

  體恤民疾觀,是《管子》民本論的第二個光環。關心民疾、體恤民役勞苦,施政動用民力要量力而行,官員必須節制欲望,在薄賦輕徭中讓百姓休養生息,是貫穿全書的治國理念。

  《管子》謂:「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又云:「用力不可以苦,……用力苦則勞,……民苦殃,令不行。」

  《管子》認為,體恤民疾、量力而行,有助施政:「量民力,則事無不成。」


  重生命價值 要生財富民

  《管子》民本論的另一光環,是生命價值觀,這是本人閱讀《子》印象極深之處。北京、香港、台灣論述《管子》的文章,都著墨於它的民本論,但未提及生命價值觀,故本人要特別提出來討論。

  《管子》謂:「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政治家,能重視民眾的生命價值,關心民眾厭惡墜落之危,而讓他們避危就安,是順民心、恤民疾的務實行動。當今的血煤、毒奶事件頻仍,恰是官員沒有恤民疾的生命價值觀,輕民命、重暴利、失道義。

  《管子》順民心、恤民疾的理念,與生財富民觀息息相關。它把重視民生、改善民生,視為治國的根本,〈短語.君臣〉云:「聖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

  《管子》認為,施政必須為民生財,首先是發展農業,讓民眾安居樂業、分利共享。在〈治國〉篇謂:「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又云:「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


  
吸歷史經驗 去體制弊端

  《管子》的民本觀,有透過以民為本的施政提升社會文明、民眾福祉的使命感。

  《管子》重墨於民意的認受性、政策和施政的正當性,因而要官員了解並順應大多數居民的意願、利益訴求,去決定政策、施政;對於社會發展的順序選擇,富民排在第一位。政府的責任,在創造民眾生財的環境;以富民為先,達致眾民(天下之民歸之)、強兵、廣地、富國的大治。

  《管子》的民本論,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對於「一黨領導」體制的當今社會而言,有許多啟發思考之處。

  「一黨領導」體制的一大弊端,是權力高度集中,一言堂式的家長專權或地方官以「長官意志」行事,導致好大喜功、漠視民意。違背民意的公社化、大躍進和圈地運動等,損害了民眾利益,甚至釀成三千多萬人餓死的大飢荒、四千萬農民在圈地運動中失地和貧困化。

  施政缺乏體恤民疾之情、忽視民眾的生命價值,也是體制弊端。

  吸納《管子》的民本論,是構建當代文明社會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