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改革家:胡耀邦、萬里、溫家寶… > 溫家寶 > 溫總細說動靜 行止因時而化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溫總細說動靜 行止因時而化
 
丁望

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2010.3.17,第17版
上網:2010.3.23

 
  關鍵詞:動靜,行止,動靜觀(策略觀),易經,新載體

  相關人物
:溫家寶,孔子,王勃,庾信,郭璞,高亨

  引述歷史典籍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易經.繫辭)
  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左傳.隱公十一年)
  動靜不失其時(易經.彖傳)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晉.郭璞)。
 
圖1,總理溫家寶在中外記者會上 。
 

  在每年3月的記者會,改革家溫家寶總理常借詩言志。

  所謂詩,並非他創作的詩歌如〈仰望星空〉,而是古典詩詞歌賦;更多的,是歷史典籍中的格言、警句。

  這是他的特立獨行,創造了面對記者闡述施政理念和政策的個人風格。

  對於研究中國政治或政治精英的人來說,溫氏在不同場合的借詩(或古語)言志和引述歷史典籍,是新的研究載體。

  本文透過這種新載體,解讀溫家寶的動靜觀(策略觀)。他對動與靜的辯證思維、行止的因時而化,顯現應對「後危機」的政治藝術,這是值得深討之處。


  有傳媒錯說 第六十四卦

  北京官方網3月14日(2010)報道溫氏在記者會的談話,寫明部分詩文的出處,這是與過去多年不同之處。但有些詩句、古語,仍未註明出處。

  香港、台灣、美國的一些中文報紙,於15日轉載官方網的報道時,有照搬錯處或編者的錯改。為免以訛傳訛,本文先說說錯處。

  官方網稱:「溫家寶總理引用古語‘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語出《彖傳》(按:以下均省略書名號)。……彖傳為易傳中的一部分,是解釋六十四卦卦辭的。」

  第一錯,有海外報紙根據這段報道「加工」為:「溫家寶以彖傳中的詩句『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形容……」

  這是不查閱歷史典籍的錯失。事實是:「時進則進,時退則退」不是《易經.彖傳》中的話;只有「動靜不失其時」才是原話。

  第二錯,有報紙、網站的報道,稱語出《易經》第六十四卦。

  《易經》(周易)共有六十四卦,官方網稱彖傳「是解釋六十四卦卦辭的」,是正確的表述。有轉述的報紙,卻把「解釋六十四卦」誤為語出第六十四卦,這也是未查閱文獻之失。事實是:語出《易經》第五十二卦「艮」的彖傳,而非出自第六十四卦的「末濟」。

  第三錯,有報紙搬用官方網的報道時,加了這樣一句話:「彖傳為孔子易傳中的一部分」。這無疑是「關公戰秦瓊」一類的想當然。

  關公(關雲長)是三國時代(220—280)的人物,秦瓊則是唐代(618—907)的人物;相隔幾百年的人,怎麼會戰在一起?

  《周易》是西周時代(前1046—前771)的著作;《周易大傳》(易傳)包括彖傳、象傳、繫辭等,作於東周戰國時期(前475—前221)。

  孔子(前551—前479)是東周春秋時期(前770—前476)的思想家,戰國時代的著作,怎麼會由他撰寫?讀過《易經.繫辭》的人都清楚,文中有許多「子曰」的記述,應是後代儒家學人引孔子的話。

  有《易經》權威之稱的原山東大學教授高亨(1900—1986),精研、精註歷史典籍,為傑出的古文字學家,著有《文字形義學概論》等。他早在《周易大傳今注》一書力證易傳作於戰國時代,彖傳、象傳的作者「必皆是南方人」。   


  行止應有度 動靜不失時

  在記者會上,溫氏回答「有人擔心出現經濟泡沫」時說:「我們必須密切關注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走向,因時而動,就是說『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這需要十分謹慎和靈活。」

  北京官方網未說「因時而動」的出處。本欄以歷史典籍為研究載體,判斷其源有二,一是《易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二是《左傳.隱公十一年》:「相時而動,無累後人」。

  「因時而動」是從「待時而動」、「相時而動」轉化而來。

  歷來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常轉化前人的詩文或伸延詮釋。這種借用、點化的「化用」模式,就出現於唐初才子王勃(650—675)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千古名句,轉化自南北朝北周賦家、驃騎大將軍庾信(513—581)的〈馬射賦〉:「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溫氏的「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如前面說的非孔夫子語,而是從《易經》第五十二卦「艮」的彖傳轉化而來:「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借用自「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在歷史典籍中,有不少論述行與止的辯證關係。本欄的思考是:行止的變化,就是動靜的交錯或交替;所謂動靜觀(策略觀),就是對行與止的思辨、選擇。


  林無靜樹也 有千變萬化

  動與靜、行與止,是相對的動態、靜態;沒有絕對的動,亦無絕對的靜止,動靜交纏。本人讀西晉大學問家郭璞(郭景純,276—324)的詩,特別喜歡〈幽思篇〉的「林無靜樹,川無停流」,原因是有「動靜無常」的禪意。

  《孫子兵法.虛實》謂:「水無常形」、「兵無常勢」、「四時無常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確是「無常」;但是,在千變萬化中如何拿捏行與止的分際,把握動與靜的選擇,正是人們要面對的挑戰。行止適時、有度,便有可能創造「動靜不失其時」的政治景觀,即五十二卦的「艮」彖傳云:「其道光明。」

  溫氏引彖傳的話,關乎應對金融海嘯「後危機」、最後三年任期內的施政,顯現他的策略觀:既擇善固執,又因時就勢適度調整對策,在動靜之間減少博弈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