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文藝與歷史文化 > 歷史文化 > 漢官晉見清帝 不能自稱奴才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漢官晉見清帝 不能自稱奴才
 
丁望

原載:信報,2001.3.31,A24,文化版
上網:2015.8.18
字數:原文900,上網1,088

 

  關鍵詞:清帝,大臣,奴才,奏摺,雍正,秩序文化

 
 圖1,雍正帝批改兩廣總督楊琳(右上角)、提督江南總兵高其位奏摺。 在「奴才」字旁,雍正批示:「向後寫臣字得體」。
 
  在北京、香港、台北等地,清宮題材的小說、電視劇或電影,打出「歷史小說」、「歷史正劇」標籤的,往往有很多歷史盲點。


  包衣是奴僕 官員自稱臣

  臣子向皇帝、皇子說話時自稱奴才,是最常見的毛病。依據歷史文獻,漢官晉見清帝,不應自稱「奴才」。

  有人以為對皇帝自稱奴才萬無一失,實則不然。滿人奴僕即所謂包衣和滿人收編的漢軍包衣,向來自稱奴才。例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上祖,是正白旗漢軍包衣;其祖父曹寅和曹寅的妻兄李煦,向康熙帝上奏摺,自稱奴才。

  滿族官員原也自稱奴才。雍正元年8月,雍正帝禁止八旗官員奏事稱奴才;《永憲錄》云:「往例,八旗臣工每奏對皆自稱奴才,相沿已久;上以奴才既稱奴才,而大臣亦稱奴才,甚不合體,禁止之,後惟革職者可以此稱。」

  雍正朝初期,提督江南總兵高其位的請安奏摺呈上後,雍正的朱批把奴才改為臣,並批示:「向後寫臣字得體。」

  從雍正的朱批可知,清宮禮制甚嚴,他要求臣下「得體」,就是要符合身份。臣下的談話、稱謂是否符合身份語言,自可衡量他是否得體。

  非常遺憾的是,號稱「歷史小說」的《雍正皇帝》,筆下的大臣即使是一品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對著皇帝自稱奴才也習以為常。對這樣的稱謂,只要稍涉獵清史的人諒都覺得難受。


   說打個招呼 是不合體統

  下冊33回寫雍正晚年與大臣議邊疆軍務和李紱案,弘曆在場。鄂爾泰左一個「奴才」右一個「奴才」:「奴才仔細思量」、「奴才不認識胡什禮,……奴才的意思不能只聽一面之辭。」(417頁)張廷玉也是聲聲「奴才」,他對雍正帝說:「奴才趕來討皇上一個寬心。……奴才以為四爺說的是……這種藥奴才知道……奴才一見這藥……」(624、625頁);他說:「需用甚麼,只用跟奴才打招呼。」(420頁)

  張廷玉的話,不知是對「統籌」西北戰事的寶親王弘曆還是對雍正帝說的;從口氣來看是向弘曆表達盡忠職守之意。如果是對雍正皇帝說的,臣下是不該用當代北京官場用語「打個招呼」,而應用上下秩序明確的「下旨」,這才合符宮廷的秩序文化,對皇子說話,也斷無「打個招呼」之理。此外,四爺雍親王早就當皇帝,到他晚年時張廷玉還稱他四爺,也不合體統。

  只要略為翻一翻雍正批的奏摺,就可知史實:朱軾、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上奏摺,均自稱臣而非奴才。資深封疆大吏和朝廷大臣,絕不會有自稱奴才的笑話。不讀雍正的朱批,怎能了解清宮禮節、秩秩文化?

 

 (後記:本文收入《北京新三馬車》﹝2002﹞,頁27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