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經濟 > 經濟政策分析 > 從「寬帶中國」到上海自貿區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從「寬帶中國」到上海自貿區
─李克強的經濟發展路向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3年10號,頁8─16 
上網:2013.12.13
字數:原文8,079,上網8,273

 

  關鍵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科學發展觀,轉變,粗放型,上海自貿區,營改增,寬帶中國,三馬車,服務產業,新興產業

  引述歷史典籍:樹成蔭而眾鳥息(荀子.勸學)

 
圖1,上海自貿區成立。網絡圖片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8月27日政治局會議確定的議程,一是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的工作報告;二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

  政治局會議的公報稱:「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所謂改革,是指經濟體制和行政、社會管理、司法體制的改革,真正的政治體制改革並未啟步,十八屆三中全會不可能有政改文件的「出台」。

  中共十八大後,北京政治生態是「政治的左手」與「經濟的右手」並舉。新總書記有「中國夢」之說,特別強調2M(馬克思、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地位」和持續的影響;他讓宣傳系統發起對憲政論、普世價值論、民間社會論的「大批判」,形成政治「偏左」(或曰「偏毛」)的格局。

  在經濟領域,李克強及其主持的內閣,則在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對於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路向,有新的思索。其經濟理念的「內核」,是「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或曰GDP增長方式);「轉方式」涉及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政府職能的轉變。

  對促進經濟「穩增長」,李克強重墨於擴大內需,特別是以發展服務業帶動消費需求。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扶持傳統服務業,是他施政的一個承諾;他很少提「中國夢」,卻提出「寬帶中國」和「健康中國」的概念。


  1.三中全會 宏觀經濟政策

  在文革之後,中共每屆的三中全會,都是「全球聚焦」的話題,原因是會議的議題和「決定」,大都是關於宏觀經濟政策或經濟發展的「重大規劃」。

  中央全會的「制度脈絡」是:一中全會召開於每屆之始,通過中共中央領導層的組成,包括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書記處、紀委、軍委的領導成員,他們構成權力金字塔的頂層;二中全會召開於每屆的第二年春,提出政權機構和政協的「領導人員建議人選」,審議人大、國務院、政協換屆的相關文件(如政府工作報告)等;三至六中全會召開於第二、三、四、五年,審議「重大的決定」,大都在經濟、行政體制的範圍內;七中全會召開於第五年任期之末,主要議題是下一屆黨代會的召開。

  三中全會召開於第二年秋冬(多在9—11月),大都是經濟議題。本文表一列出十屆至十七屆三中全會(八次)的決議案,其中2次是政治方面的決議;2次是三農政策和農業發展;4次是經濟體制改革和宏觀經濟政策。

  每屆高層領導人的執政理念、經濟發展路向,「集中體現」於三中全會的議題和「決定」,因而有「全球聚焦」效應。


  2.深化經改 營改增城鎮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前,政治局在今年7月和8月的兩次會議、李克強的一系列文章,釋放了政治符號。解讀符號,可評估這次三中全會的「關注點」和今後經濟發展取向。

  8月27日的政治局會議,審議和通過了兩份文件:〈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工作規劃〉、〈關於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意見〉,它們將在三中全會討論通過。加強懲治貪腐、推動地方行政體制改革(機構改革),諒是今後4年的「重要工作」。

  經濟體制改革,將繼續推進。在《信報月刊》發表之拙文〈以科學發展觀 建設小康社會〉(2012年12月號,頁56—61)、〈新總理李克強與五大改革:從收入分配制改革到新型城鎮化〉(2013年4月號,頁6—14),已分析李克強內閣推動經改的構想。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李內閣以科學發展觀深化經改的著力點,預料是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改革,城鄉體制改革特別是城鎮化中的「市民化」改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農村綜合改革。

  其中,財稅改革中的「營改增」,在去年1月啟動「試點」;今年8月1日,在工業交通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如信息業)擴大「試點」。其政策要點,見於國務院財政部、人行、稅總的「財預〔2013〕275號文件」:〈關於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有關預算管理問題的通知〉。李克強稱,「營改增」是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


  3.滬自貿區 制度創新試驗

  在國務院主導的「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於8月批准設立,樹立了「綜改試點」的新地標(或稱自貿地標),是李克強內閣最引人注目的制度創新試驗。

  「綜改試點」是溫家寶主導的深化改革項目,他主持國務院期間(2003—2013),批准設立十幾個試點,包括天津濱海(金融)新區、成都城鄉一體化試驗區等。

  上海自貿區的「頂層設計」,決定於溫內閣時期;它的「落地」,則由李克強內閣主導。李氏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於7月3日「原則通過」了國務院商務部等擬定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草案)〉。

  8月26日,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啟動相關的立法程序。立法的要點,是在自貿區內「暫時停止實施有關法律規定」。商務部提請審批的〈關於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等國務院決定的試驗區內暫時停止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草案)〉,在會上審議。

  上述草案,提出授權國務院「凍結」3部法律: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均2000修正);也暫停文物保護法(2007修正)有關拍賣文物的規定。凍結期為3年。

  凍結的理由,是自貿區總體方案的有關政策,與上述法律有衝突之處。

  凍結相關的法律,關乎自由貿易區的試驗、深化改革、制度創新。在試驗區內,外商投資可享准入前的國民待遇;在行政管理(行政許可)方面,外商投資由事前行政審批改為事後備案管理;合資格的外商企業,可在試驗區從事文物拍賣。


  4.可複製性 香港面對考驗

  商務部稱,自貿試驗區的設立,是探索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其預期,是「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形成可複製、可推行的經驗」。

  行政審批制度是行政體制極重要的一環,它的改革始於2001年10月朱鎔基內閣,在溫家寶內閣有較大的推進。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持續推進溫氏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利於試驗區與全球先進國家的「制度趨近」或「制度接軌」,促進市場化和國際化。這項改革的深化,也體現了李克強的「轉變觀」。

  上海自貿區的面積28平方公里,含上海市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

  試驗區內的硬體已齊備,只待軟體完整之後便可邁步。軟體主要是相關的立法和規章。

  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如能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吸引外商投資「築巢」,出現「樹成蔭而眾鳥息」(荀子.勸學)的景象,將形成經濟的新增長點。如能創出經驗的「可複製性」,試驗區將有號稱「第二香港」的國際影響力,香港面對的競爭壓力將大大增加。


  5.轉變粗放 擴大內部需求

  對於經濟發展的路向,李克強有審慎的思索,也有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在溫內閣擔任5年的常務副總理)。

  在新內閣,他的權力在傳承與開拓中運行,如4月號拙文的評估:「既傳承溫家寶的深改觀和溫內閣的改革規劃,也會有新內閣適應時勢的調整和開拓。」(《信報月刊》4月號頁7)

  在國務院的會議上,李克強說了這一段話:「上屆政府在溫家寶同志領導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這些都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好基礎。」

  新內閣的經濟發展路向,自是「李中有溫」,如同上屆內閣的「溫中有李」。溫、李的共識,在於長期的粗放型高增長模式,不可為繼;必須改變「三高一低」的粗放模式,在正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或還有產品的低端化)之下,尋找注重質量、效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他們都把轉變增長模式、產業結構,視為新的發展路向。

  GDP的高增長,長期依賴投資、對外出口的牽動,消費需求拉動GDP的動力不足。

  投資以官方的固定資產投資為主。據國務院統計局的統計公報,2012年的全社會(公、私)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7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後的實增長19%(2011年為19.5%);對外貿易有大量順差,2012年為2,311億美元(2011年1,831億美元)。

  轉變「三馬車」拉動GDP的比例,以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創造新增長點,是他們的共識。

  在論及十八大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時,李克強稱,擴大內需是「發展的戰略基點,也是最大的結構調整。」他說:「過去幾年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靠的是內需。……我們仍要靠擴大內需實現持續發展。」

  內需的二個方面,一是投資需求,及其衍生的原材料、能源、交通運輸、物流、人力、勞工日常生活的需求;二是居民的消費需求,主要是居民的住房、交通、家庭生活、子女教育、醫療、旅遊和「人情」的消費。

  依靠官方的大規模投資,維持GDP的高增長,已不太可能。增加居民的消費,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一大潛力。

 
圖2,李克強的經濟理念內核是「轉變」。網絡圖片。
 

  6.三大選項 壯大服務產業

  在「轉變觀」之下,李克強及其內閣的產業政策,可解讀為三大選項:壯大服務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升級。

  傳統粗放式的固定資產投資,向工業大傾斜;地方當局尤靠投資工業換取GDP的高速增長,第三產業(服務業)長期滯後。結構畸形,導致許多工業類的企業產能過剩,資源和生態深受破壞。

  李克強說:「服務業依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塊短板」;他透露,2012年的服務業增加值不足GDP的45%,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70%;服務貿易額只佔貿易總額的10%,而全球的平均數是20%。

  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苗樹彬、張飛),即使在金磚四國(BRIC)中,服務業也是處於滯後狀態: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稱為貢獻率),中國39%,俄羅斯46%,巴西53%,印度62%。

  在5月29日的第二屆京交會暨全球服務論壇北京峰會上,李克強發表演講〈把服務業打造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對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定位如下:是穩增長、保就業的重大舉措,是調整結構、促轉型的戰略選擇,是推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他說:「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

  溫內閣在2012年12月發出62號文件,下達服務業發展「十二五」(2011—2015)規劃。李內閣發展服務業的部署,與落實「十二五」規劃息息相關。

  服務業的發展,關乎消費需求的提升。李克強說:「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消費率長期偏低,不利於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增長。必須把擴大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在增強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等方面構建長效機制。」

  在「培育消費熱點」的構想之下,新內閣推動消費需求的路向,是壯大消費服務業,特別是加快發展新型信息產業、養老和健康產業,以這兩種服務業創造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為此,李克強提出「寬帶中國」和「健康中國」的概念。這是不同於溫內閣的新探索。


  7.普及寬頻 增加信息消費

  發展服務業的第一落腳點,是信息產業和信息服務業。「寬帶中國」的實施方案,已於8月1日以31號文件下達(參閱表2)。

  寬帶(香港稱寬頻)網絡,被官方稱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

  「寬帶中國」的意涵,是提速發展寬帶網絡的設施建設,提升信息消費,普及光纖入用戶,也帶動信息產業發展,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雲計算、數字家庭(家居數碼化)項目。

  31號文件確定的發展時間表是:2013全面提速階段,2014—2015推廣普及階段,2016—2020優化升級階段。

  發展目標是:固定寬帶直接入用戶,2013年是2.1億戶,2015年是2.7億戶,2020年是4億戶。這3年,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分別是40%、50%、70%。

  國務院的32號文件,部署「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其取向之一,是「鼓勵智能終端產品創新發展」,研發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數字家庭智能終端;發展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的服務消費。

  據國務院工信部的數據,信息消費市場的規模,2012年達17,000億元,較上年增長29%;2015年,預期達到32,0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0%,其中,互聯網的新信息消費規模,將達24,0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

  國務院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另一熱點,是構建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相關的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


  
8.新興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

  李內閣施政的目標之一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維持較穩定的增長率(7.5%—8%),可緩和就業的壓力。

  「穩增長」的動力,除了擴大消費需求之外,固定資產投資和外需(出口貿易)的增長亦不能忽略。李克強說:「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直接有效,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需要合理的投資作支撐。」又說,要「形成擴大內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動」。

  「合理投資」理念的落腳點,就是上述的第二選項(發展新興產業)、第三選項(傳統產業升級)。

  溫家寶主持國務院時,決定發展7種新興戰略性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

  李克強發展新興產業的重點之一,是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這與轉變「三高一低」粗放模式、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

  溫內閣於2012年6月發布國發〔2012〕19號文件,題為〈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於12月下達65號文件〈國務院關於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30號文件)於2013年8月1日下達。

  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轉變發展模式、緩解環境污染危機的必然選擇。官方定出如下的「十二五」(2011—2015)指標:環保節能產業的產值,每年平均增長15%;2015年的產業總值45,000億元,其增加值佔GDP 2%。  


  9.傳統產業 船舶鐵路海洋

  第三大選項傳統產業升級的著力點之一,是扶持裝備製造業如船舶工業,讓它轉型升級,發揮造船大國的優勢。

  2009年,溫內閣下發〈船舶工業調整的規劃〉。依據這個規劃,李內閣於今年7月發出國發〔2013〕29號文件〈國務院關於印發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的通知〉。

  後一文件提到環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地區的三大造船基地,已形成規模。但是,整個船舶工業「創新能力不強、高端產品薄弱、配套產品滯後」,又有「產能過剩矛盾」,2013—2015「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緩和危機之路,是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產業布局,提升技術水準和質量。

  著力點之二,是發展與區域經濟密切的產業,如東部的海洋經濟產業、西部鐵路運輸產業。國務院於8月9日下發的33號文件(參閱表2),提到加快「十二五」的鐵路建設,「優先建設中西部貧困地區鐵路及相關設施」。

  這項產業政策,與中西部扶貧計劃、縮小東部和中西部的差距有關。


  10.頂層設計 面對落地障礙

  國務院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實施方案,是包含「國家發展策略」的頂層設計。能否有良好的「落地效果」,在地方上「開花結果」、讓民眾受惠,往往與「預期」有不小的落差。

  發展消費型服務產業如「寬帶中國」一類的規劃,涉及大量的投資和部門、地方的配套工程。「頂層設計」與「落地工程」能否有效協調、創造效益,關鍵的因素在於法律、制度和官吏素質。

  在「一黨領導」體制之下,社會遠離真正的法治軌道,制度約束也很脆弱,部門、地方的許多官吏素質偏低,地級市、縣、鄉鎮官吏素質尤低。

  不少官吏長期習慣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和弄虛作假、敷衍上級的「貓鼠遊戲」,以致政令難以暢通。例如,近期各地政府以城鎮化大興土木,好大喜功建形象工程,大量圈地造新城、建樓房,樓價太貴與市民購買力脫節,導致新城成「鬼域」(晚上漆黑一片的空城),又重複資源流失、貪污腐敗之禍。

  中共中央如不能從法律、制度入手,建立真正有效的監察機制和問責制,新的發展方案、投資項目又有「大走樣」之險。

  李內閣面對的障礙,還在於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一大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差,交通不方便。各地農村的貧困人口數量大,依官方新的貧困線(約日均消費1美元)計算,赤貧人口約1億;如按世銀較高的標準(日均1.5美元)計算,則有1億5,000萬以上的貧困者。即使高於貧困線的農戶,平均收入亦仍很低,消費能力弱。這些因素,將持續制約消費需求的升幅。

 
 表1,中共歷次三中全會決議 ﹝ 1977—2008 ﹞
 表2,國務院關於經濟發展、產業政策的文件(部分)
 表3,與消費需求有關的數據(2012)  
 

 

 

 

 

中共歷次三中全會決議
〔1977—2008〕
表1

國務院關於經濟發展、
產業政策的文件
表2

與消費需求有關的數據
(2012)
表3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克強: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網(北京)2012年11月21日。

 2.李克強:轉變政府職能 釋放改革紅利,新華文摘(北京)2013年13期,頁1—4。

 3.國務院關於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的通知(2013年8月1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北京),2013年8月17日。

 4.國務院關於印發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2012年12月1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2年12月12日。

 5.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課題組:國民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框架研究,改革內參.高層報告(國務院刊物)2013年第8期,2013年4月23日,頁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