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冰之舉:收入制改革
在科學發展觀的改革理念之下,李內閣將試行收入分配制的改革。這是策劃多時、民眾期望已久的改革,這是傳承與開拓的「施政大工程」之一。
3月9日,北京《中國青年報》專訪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分管「就業與收入分配」)的報道稱:「在去年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曾鄭重承諾,本屆政府要完成的五件難事之首,便是制訂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所謂難事,一是舉步維艱,「醞釀」多時而改革方案難以出台;二是牽涉錯綜複雜的既得利益集團,而高收入者、富豪的「話語權」大;三是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歷史欠帳」太多。
民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是溫家寶施政理念的「內核」之一。他主持國務院第二年(2004),就督辦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起草,但備受波折。2010年,發改委、財政部等組成的專門小組,為方案的出台做了專題研究和多次的「專題匯報」。今年2月8日,國務院下達六號文件〈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見的通知〉;溫家寶拍板出台的時間,與離任時間只有四十天之差,足見改革定案之難。
居民收入差異大、貧富懸殊,財富向特權、強勢階層集中,是九十年代以來的「主要社會矛盾」。
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長期存在官方說的「三大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這是毛澤東「向蘇聯老大哥取經」推行二元制的「歷史欠帳」。
這些年來,官媒或民眾常提起的,不是「三大差別」,而是收入分配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貧富差距。有差距原是常態,但差距太大、民眾不能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暴露社會缺乏公平、正義的弊端,積聚民怨甚深。
北京官方定下的衡量差距量化指標,在在顯示收入分配差距甚大。2012年,城鎮和農村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24,565元、7,917元(2012年統計公報,2013年2月22日),前者是後者的3.1倍,前幾年的差距一直在3.3上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四大板塊的差距,也相當大。
最高收入群與最低收入群(均以10%為統計樣本)的差距,一直在「高水平」中:1988年是7.3倍,2007年是23倍(人民網2012年10月24日)。
在同一城市,有城市戶籍的城市工人與進城的農民工,也有很大的差距。「全國總工會」於2011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透露,每人平均的月收入,「新生代農民工」是1,747元,城鎮企業職工是3,046元,前者是後者的57%。
自九十年代末以來,國企高管特別「高檔」的薪酬,大大拉高了行業收入的差距。今年「三月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透露,「國企一把手」(按:或指董事長和黨委書記)的年均收入是80—140萬;央企(中央大型國企)職工的平均收入,比「社會職工」高40%(中新網2013年3月11日)。雖然他否認國企高管的薪金太高,但民眾視他們為特殊的富有階層。
邵寧未提到的事實,是有不少上市央企(也在香港上市),高管(大都保留公務員身份待遇)全年薪酬在300萬至5,000萬之間,有的曾高達7,000萬元,與公務員的差距極大,與「社會職工」更是天淵之別。
衡量收入差距、社會公平的國際指標之一,是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數0.4,是聯合國的收入差距警戒線。世銀於2007年對122國的調查結果是:基尼系數最低的,是丹麥的0.247,最高的,是納米比亞的0.743;日本、韓國分別為0.249、0.316。
10年來,中國大陸的基尼系數(不含港澳台數據)「均超過聯合國的貧富差距警戒線」(中國青年報2013年3月9日);國務院統計局透露,2008年是基尼系數的高峰,達0.491,2012年是0.474(人民網2013年1月22日)。
針對收入差距拉大、民怨積聚,國務院的六號文件,提出35條改革分配制的「意見」(文件俗稱「分配改革35條」),提到「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其改革取向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範收入分配秩序。」
這項改革的「頂層設計」,由溫家寶和溫內閣主導,啟動之責則落於李克強和李內閣。如同六號文件所言:「城鄉二元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李氏及其團隊面對的挑戰,啟動收入分配制的改革,是「破冰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