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政治精英分析 > 中共十八大與權力重組 > 金字塔頂層 中南海八強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金字塔頂層 中南海八強
—中共十八大與高層權力重組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2年10月號,頁6—12
上網:2012.10.29

 
  關鍵詞:中共十八大,權力重組、定格量化,傾斜吸納,金字塔頂層,八強

  相關人物
:習近平,李克強,李源潮,張德江,俞正聲,王岐山,汪洋,劉延東,張高麗,孟建柱,劉雲山
 
 圖1,在「七上八下」之下,具備留任「年齡條件」的十七屆政治局委員10人,有8個強勢人物。
 

  中共十八大與十八屆一中全會,是功能不同的兩個層次會議。前者的主要議題,是聽取和審議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產生十八屆中委會、中紀委;後者則產生政治局及常委會,並通過常委會提出的書記處人選。

  「一黨領導」體制是「高度集權」的,其結構是金字塔型,越近頂層,權力越大、人數越少。中共中央的決策權集中於政治局特別是常委會和總書記,故官方媒體有「頂層設計」的術語。

  本文略析有登金字塔頂優勢的政界紅人,觸及精英評估的制度基礎、秩序文化,在黨政職務預設機制和定格量化之下的「八強」。


  
1.政治精英評估 秩序文化視角

  在「一黨領導」體制下,權力的轉移、接班群的挑選是「規劃型」。

  「規劃」的意涵之一,是從中央到地方的接班群,都由中共中央或地方黨委規劃、運作。在換屆前多年就把一批人列為「培養對象」,並有相應的「職務安排」,例如五十年代出生的習近平(現齡59歲)、李克強(57歲),在2007年10月的十七屆一中全會破格提升為政治局常委。次年,他們又分別獲任國家副主席、國務院常務副總理,確定了接班(接替胡錦濤、溫家寶)的順位。在十七大之前,他們只是普通中央委員,有地方資歷而沒有中央部長、書記處書記或政治局委員的台階。

  「規劃」的意涵之二,是黨政高層職務(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書記處成員)、地方黨委一把手等,都是「等額選舉」,實是沒有「選項」的命令型投票,不同於一人一票、體現「投票人意志」的選舉型。中共黨章寫的「黨內民主」仍只是「美麗的口號」 。

  儘管是「規劃型」的權力轉移,但「規劃」的運作,有一些法律、制度的規範。前者包括中共中央主導、人大通過的「國家法律」(如公務員法)、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執政黨規章(如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

  權力體制的制度規範,則有對年齡、任期的限制,本文稱為年齡邊界(官方稱「離休線」)、任期邊界。還有本文稱為定格量化、黨政職務預設機制的制度約束。

  法律、制度的規範,有的已形成剛性約束,如年齡邊界(副部、部級分別為60歲、65歲,高於部長的高層職務72—73歲),任期邊界(政權高層職務兩屆10年)。有的制度如黨政職務預設機制、定格量化,大致已常態化。當然,也有法律、制度是「軟約束」或「白條化」。

  學術研究範圍內的政治精英評估,不同於小道新聞的「隨意猜想」。精英評估之有可能性,是因為權力轉移有一些法律、制度的基礎。如果沒有制度、模式可循,精英評估的可能性便不存在。此外,前面提及的「規劃型」安排,也使精英評估有脈絡可尋。

  本文對政治精英的評估,是構建於秩序文化的概念上。權力轉移的秩序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的約束,精英優勢形成的差序(精英優勢的強或弱,影響升遷的先後次序)。

  在本人的秩序文化研究體系中,精英優勢包含年齡優勢、學歷優勢、資歷優勢、台階優勢、政績優勢,系統經驗(如地方經驗)優勢、族群(少數民族或女性)代表性優勢、政治血緣(家庭背景、部屬或派系關係)優勢、上層關係優勢;也包括藉資歷、經驗、台階、血緣等優勢構建的順位優勢和替代優勢。其中,年齡、政治血緣、上層關係的優勢,對升遷的影響尤大。


  2.七上八下模式 高層定格量化

   評估政治人物是否具備政治局委員或常委的精英優勢,得以解構的視角,分解相關的制度、權力結構。其中,「上七八下」的十六大模式,定格量化、黨政職務預設機制,與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組成息息相關。

  在制度約束中,新一屆中央委員會的入職年限規定,本文稱為「年齡臨界點」,2002年十六大,2007年十七大都是67歲(分別1935、1940出生),67歲可入新一屆中委會,68歲退下。這就是「七上八下」的十六大模式、十七大模式。

  「七上八下」模式如不變,十八屆中央委員的臨界點,是1945年出生者(1944或以前出生者退下)。不超越臨界點,是政治人物能否「入局」或「入常」的「年齡條件」。

  十八大如不改變「七上八下」模式,十七屆政治局委員有14人要退下(參閱表一),加上已停職的薄熙來共15人,佔總數25人的60%;其中的常委7人,佔9個常委的77.8%,「代謝率」甚高。

  政治局的組成,與定格量化有關。

  官方並無「定格量化」的術語,這是本文對某一制度規範的概括。指在特定權力規格(職級)、階層中,對席位的量化。

  在十七屆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有9席,書記處書記2席(兼任中組部長、中宣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4席,軍方2席,人大和政協黨組共2席,地方(省)6席。在25人中,女性(劉延東)和少數民族(回族回良玉)各一位(參閱表1)。

   在中央委員中,各省的席位均2席(省委書記和省長),新疆和西藏則是「特殊的例外」,各增少數民族1席。


  3.黨政預設機制 高層職務互動

  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權力重組,也與黨政職務預設機制有關。

  「黨政職務預設機制」並非北京官方術語,而是本文對黨政換屆時職務互動安排的概括。

  中共每5年一屆的黨代會,在秋冬舉行,改組中央委員會領導層;次年3月,舉行新一屆人大會議,改組政權機關領導層。這種先黨後政的換屆改組,是中共中央主導的「規劃型」安排,具有黨政人事互動的特點。

  預定任黨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人大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常務副總理、政協主席,都先有政治局常委職務;預定當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和國家副主席、中央紀委書記,也能「入常」。

  除此7人外,預定的宣傳思想系統總管(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政法系統總管(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也有常委席位。這是十六大模式、十七大模式(參閱表2)。

  十四屆(1992—1997)、十五屆(1997—2002)政治局常委會,成員均7人,不設這兩大系統總管的席位。十五屆的常委會,由擔任紀委書記的常委尉健行兼管政法系統;其下有書記處書記羅幹,兼任政法委書記,主持政法系統。另由擔任常務副總理的常委李嵐清,兼管宣傳思想系統。這種7人常委會的安排,權稱十五大模式。


  
4.高層台階優勢 關乎傾斜吸納

  政治人物有無「入常」的競爭動力,自與精英優勢密切相關。在精英優勢中,具備政治局委員的台階優勢,是關鍵因素之一。

  所謂台階優勢,是指擔任過某一重要職務,此職務幾乎是「更上一層樓」(特別是登金字塔頂)不可或缺的台階。台階優勢的構築,自與資歷、血緣、政績優勢等有關。

  上一屆政治局委員的台階,對新一屆「入常」的差序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主因是常態化的「傾斜吸納」。

  「傾斜吸納」並非官方術語,而是本文對台階優勢形成因素的概括。其意涵是:新一屆的政治局常委,從上一屆政治局委員中吸納。

  沒有上一屆政治局台階者,也有「入常」的機會,但機率並不高。

  常態化的「傾斜吸納」,又關乎政治局委員、常委「只進不出」的慣例。每屆的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成員,除非超過年限、涉案或受政治事件牽連,都可以在下一屆連任。這是1982年十二大以來的常態。

  從1982年十二大到2007年的十七大,一中全會產生的政治局常委,從上一屆政治局成員中吸納的比例很大。

  這六屆的政治局常委會(有的在任期中間再改組),共有常委54人(次),其中,30人是上一屆的常委,佔55.56%;18人是上屆政治局委員,佔33.33%;政治局候補委員1人,佔1.85%;非政治局成員5人,佔9.26%(表4、5)。


   5.政治局有八強 具入常競爭力

  在「七上八下」之下,具備留任「年齡條件」的十七屆政治局委員10人,有8個強勢人物:「五十後」的習近平、李克強、李源潮和汪洋,1945—1949期間出生的張德江、俞正聲、王岐山和劉延東(參閱表6)。較弱的兩人,是劉雲山和張高麗。他們都具備「入常」的台階優勢。

  常委會如保留9席的安排,具「入常」精英優勢的除上述「八強」外,尚有無政治局台階的孟建柱(參閱表6)。他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副書記,具備政法系統經驗,有接任政法委書記的替代優勢。他是「新海派」(八十年代以來長期在上海當官),與「太上皇」關係密切。在十八大權力重組的派系平衡中,他的「上海背景」也是一種政治資源。

  常委人數如回到十五大模式(7席),孟建柱便沒有「入常」的機會;「八強」中的劉延東或俞正聲,有一人可能無法「入常」。

  在「八強」中,除劉延東外均有地方資歷優勢。

  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王岐山、汪洋,都有兩省以上的黨政一把手資歷(參閱表6)。

  在入政治局前,李源潮、俞正聲、王岐山、汪洋,均當過國務院部長或正部級的常務副部職,兼具中央與地方資歷。

  李克強、李源潮和劉延東,原是共青團中央大將,胡錦濤對他們的「了解度」和「信任度」高,因而有上層關係優勢。

  習近平、王岐山和李源潮、劉延東、俞正聲,是政界有代表性的高幹子女即「公子黨」,父輩(包括岳父)是正部級高幹,或高於部長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政治血緣優勢甚強。

  他們也有政績優勢,並因此增強「更上一層樓」的動力。

  在「八強」中,習近平、李克強和李源潮「入常」,似成定局。在《信報月刊》六、七、九月號的拙文已略分析,此處不贅。


  6.四省市一把手 張德江資歷強

  張德江的「入常」,似亦無政治懸念:預定接吳邦國任新一屆人大委員長,並在預設機制下「入常」。

  有傳媒稱,據「北京權威方面消息」,張高麗和俞正聲資歷強於張德江,有一人會任人大委員長。此說與事實有出入。

  在「八強」中,張德江與俞正聲、「八強」外的劉雲山,均具政治局委員10年資歷。論地方資歷優勢,則張德江最強。他是唯一具四省(市)書記資歷者;在地方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大的四大板塊,他兼具東北(吉林)、東部(浙江、廣東)、西部(重慶)的地方經驗。

  他是現任的副總理,具備接任人大委員長的重要台階。自1987年十三大以後,預定擔任委員長並「入常」者(從喬石直到吳邦國),都當過副總理。他的這個台階優勢,是「八強」內俞正聲和「八強」外張高麗沒有的。

  張德江被政界稱為「江派」或「靠江派」。在前朝權要對權力重組仍有「後影響力」之下,他的上層關係,是派系平衡的考慮因素。


  7.劉延東入門檻 關乎九或者七

  劉延東是「八強」中的唯一女性,這種族群(女性)代表性優勢,對「入常」或留任政治局委員都有幫助。她最大的政治資源,是有長達17年(1991—2008)的統戰系統經驗,當過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部長和政協副主席(2003—2008),有接任政協主席的台階優勢和系統經驗優勢。

  中共十七大後,她調離統戰系統,擔任中共中央宣傳思想小組副組長,又當國務委員(2008年3月—),主管國務院的科、教、文、體和婦女、兒童,為中共中央宣傳思想系統的核心人物之一,有接替李長春主持這個系統的順位優勢。

  她的弱勢,在於缺乏地方資歷優勢。

  她能否「入常」,要看常委總數是9人還是7人。

  中共權力轉移和選拔接班群的初始制度,讓「局外人」的政治精英評估有跡可尋,但制度、程序之外的因素錯綜複雜。

  台前與幕後的博弈(包括派系平衡的角力),前朝權要的「後影響力」,「八強」或其他政治精英的健康狀況,對高層權力重組最後定案或「調整」的影響大,因而使預設安排或有變數。
 
表1,解構中共中央政治局
表2,解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
表3,中共各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員
表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傾斜吸納」
表5,政治局常委由上一屆政治局成員升任的比例
表6,具備「入常」精英優勢者
 

 

 

 

解構中共中央政治局
表1


解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
表2


中共各屆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員
表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
「傾斜吸納」
表4


政治局常委由上一屆
政治局成員升任的比例
表5


具備「入常」精英優勢者
表6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調配司編:《參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工作指導手冊》,第1冊(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5年)。

 2.汪洋:〈組織部長要對上不曲意逢迎,對下不許官許願〉(原載廣州日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2012年3月20日。

 3.許耀桐:〈黨內監督何以能量不大〉,《改革內參》(北京,國務院發改委主辦),2007年第28期,2007年10月1日,頁3-5。

 4.劉延東:〈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堅持改革創新〉,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2012年3月23日。

 5.丁望:《胡錦濤與共青團接班群》(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5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