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EBRITIES PRESS (HK)
  

 
 
 
  
   

世代的量化與胡錦濤後的接班群

──以解構和歷史的視角分析政治世代和政治精英(3)

丁望

---------------------------------------------------------


胡耀邦
(1915-1989)


  
參、世代量化:沿歷史脈絡定代際邊界


  中共中央「有計劃地培養接班人」,始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共元老葉劍英(1897-1986)和鄧小平、陳雲(1905-1995),提出「幹部年輕化」的構想,把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和革命化,定為選拔幹部和接班群的取向,在確保幹部的「政治可靠」(革命化)前提下,提升幹部的知識、專業水準,緩解幹部的老化,廢除職務終身制。

  鄧小平說:「大膽提拔和放手使用比較年輕的有專業知識又有實際經驗的人才」53,他呼籲:「老幹部第一位的任務是選拔中青年幹部」(1981.7.2)54;陳雲稱:「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1981.5.8),「要成千上萬地提拔中青年幹部」(1981.7.2)55

  一、第二代說:脫離歷史有隨意性

  中共十二屆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982-1987在任),在一次高幹會議上,提到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他說:「我們下決心搞第三梯隊,……不僅要培養和選拔55歲以下的人,還要培養和選拔40歲左右的人。」56

  依據胡氏等人的講話和中共中央文件,所謂中青年幹部或「年富力強幹部」,是指「第三梯隊」,其上限是55歲。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前期,被提升起來的「第三梯隊」有:胡啟立、郝建秀、田紀雲、王兆國、李瑞環、胡錦濤和李鵬等57

  官方的幹部年輕化政策,雖派生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梯隊和跨世紀接班人的官方術語,卻沒有世代的量化指標,更無關於世代的系統理論框架。

  西方研究中共政治制度的學者,有關於中共政治世代或代際述評,但無世代的系統化量化指標。

  官方術語中的第一、二、三代,因無量化指標而帶有「隨意性」。把毛澤東、鄧小平分別稱為第一代、第二代,就有脫離歷史的隨意性。

  鄧小平從來不是中共中央「合法」(符合黨章)的第一領導人,不像毛澤東、華國鋒當過中共中央主席(兩人的先後任期是1945-1976、1976-1981);1980-1994,他是中共黨內的大家長(1995-1997因病重無法過問政事),因而被稱為第二代領導人。

  這種「第二代」之稱的隨意性,在於迴避年齡的差異。

  1982年中共舉行十二大時,鄧小平78歲,葉劍英85歲;實際是第二代(抗日戰爭時期幹部)的華國鋒61歲、胡耀邦67歲、趙紫陽63歲、萬里66歲,與鄧、葉的年齡相差甚大,把他們都稱為第二代,與實際的世代脫節。

  在1956年9月的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鄧小平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總書記;在主席制之下,他的地位僅次於主席毛澤東和副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是第六號人物,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第一代領導核心。

  不管是從年齡還是「領導世代」來觀察,他都是第一代。他如果是第二代,就很難解釋華國鋒和葉劍英的世代。

  二、量化指標:歷史分期世代邊界

  在二十一世紀,中共官方把毛、鄧、江、胡分別稱為一、二、三、四代,是以「最高領導人」的次序劃分;在鄧之後,是以第幾任總書記定世代。

  研究中共的政治人物或高層接班群,無法迴避年齡和世代,世代的界定自要有量化指標。

  在分析世代的量化前,得先略述本文作者對世代劃分的過程。1973年,在「論毛澤東的繼承人」一文58,作者提出「世代」的概念,按中共黨史分期把年長幹部稱為元老幹部(指1921-1927幹部)、二七幹部(從1928年八一暴動到1933年的幹部)、長征幹部(1934-1936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者),把1937-1945的幹部稱為抗戰幹部。

  1985年的論文「中共培植第三代與『角色變換』」59、1986年的論文「梯形推移和角色神入──中共政壇新陳代謝與第三代高幹的興起」60,提出第一、二、三代的量化劃分,大致以1937年抗戰那年為界,把1937年前的幹部,稱為第一代;抗戰時期(1937-1945)、國共內戰時期(1946-1949)的幹部,稱為第二代;1949年以來的幹部,稱為第三代。列為第三代者為:胡啟立(56歲-1985年齡,下同),李鵬(57),田紀雲(56),郝建秀(50),李瑞環(51),李鐵映(49),王兆國(44),胡錦濤(43),李長春(41),吳官正(47)等61

  1996年,作者撰寫北京跨世紀接班人一書,確定了世代的量化指標62(請參閱表四)。

  胡耀邦曾說過,幹部的世代大概是15年一代。在文革之前,中共黨史對1949年前的「歷史分期」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1921-1927)、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1927-1937)、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解放戰爭時期(又稱國共內戰時期,1946-1949);1949年後的分期是:文革前17年(1949-1966)、文革10年(1966-1976)等。在官方流行術語中,有抗戰幹部或「三八式」63、解放幹部等。

  作者的世代量化,是對每一個人的量化,而非指「領導集體」世代。大致是以15年為一代,並與中共黨史分期「趨近」。世代的量化要素,是每一人的出生年份;每一世代的上限,是出生年份加22歲64如第三代的高低區間是1928-1944年,1928加22就是1950,指第三代最早念完大學就業的年份是1950年,其餘類推。

表四,中共幹部世代的量化(1,第一、二、三代)


世代,2012齡
出生,就業

中共黨史分期*
(年代)

代表人物
(生-卒)或(現齡)

第一代,98歲以上
1914或以前出生
1921-1937參加中共

中共建黨初期
(1921-1923)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923.6-1927.8)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
(1927.8-1937.7)

毛澤東(1893-1976)
朱 德(1886-1976)
周恩來(1898-1976)
劉少奇(1898-1969)
林 彪(1907-1971)
鄧小平(1904-1997)
葉劍英(1897-1986)
陳 雲(1905-1995)

第二代,85-97歲
1915-1927出生
1937-1949參加中共
二代前期:
1915-1923生
二代後期:
1924-1927生

抗日戰爭時期
(1937.7-1945)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國共內戰時期〕(1946-1949)

第二代前期
華國鋒(1921-2008)
胡耀邦(1915-1989)
趙紫陽(1919-2005)
李德生(1916-2011)
萬 里(96)  宋 平(95)

第二代後期
江澤民(86)  喬 石(88)
鄒家華(86)  葉選平(88)

第三代,68-84歲
1928-1944出生
1950-1966就業
三代前期:
1928-1936生
三代中期:
1937-1940生
三代後期:
1941-1944生

文革前17年時期
(1949.10-1966)
第三代:文革前大畢、就業
三前:五十年代大畢、就業
三中:1959-1962前後大畢
三後:1963-1966前後大畢

第三代前期
胡啟立(83) 李瑞環(78)
朱鎔基(84) 尉健行(81)
李 鵬(84) 羅 幹(77)
田紀雲(83) 李鐵映(76)

第三代中期
曾慶紅(73) 吳官正(74)
賈慶林(72) 曾培炎(74)

第三代後期
胡錦濤(70) 溫家寶(70)
吳邦國(71) 李長春(68)
賀國強(69) 回良玉(68)
王兆國(71) 戴秉國(71)

資料來源:*中共黨央分期,據中國共產黨史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頁41、76、185、291。

   表五,中共幹部世代的量化(2,第四、五代)


世代,2012齡
出生,就業

中共黨史分期
(年代)

代表人物
(現齡)

第四代,53-67歲
1945-1959出生
1967-1981就業
四代前期:
1945-1949生
四代中期:
1950-1956生
四代後期:
1957-1959生

文革時期(1966-1976)
後文革時期(1976-1978)
經改初期(1979-1981)
四代:文革至八十年代初就業
四前:文革前期就業
四中:文革後期就業
四後:經改初期就業

第四代前期(63-67歲)
張德江(66) 俞正聲(67)
劉延東(67) 王岐山(64)
張高麗(66) 劉雲山(65)

第四代中期(56-62歲)
習近平(59) 李克強(57)
李源潮(62) 汪 洋(57)
令計劃(56) 王滬寧(57)
許其亮(62) 楊 晶(59)

第四代後期(53-55歲)
趙樂際(55) 沈躍躍(55) 
王正偉(55) 楊煥寧(55) 

第五代,34-52歲
1960-1978出生
1982-2000就業
五代前期:
1960-1968生

中共「十二大」後經濟改革時期(1982-2000)

第五代前期(44-52歲)
胡春華(49) 孫政才(49) 
周 強(52) 張慶偉(51)
努爾•白克力(51)
吉 林(50) 張曉蘭(47)

 

註釋:

 53 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8.18),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323。
 54 同53,頁384。
 55 陳雲文選(1956-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頁260、267。
 56 新華月報(北京),1983年第6號,頁5、6。
 57 在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胡啟立(53歲)、郝建秀(47歲)分別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副書記;在1985年十二屆五中全會,胡升任政治局委員、書記處常務書記,郝升任書記處書記,王兆國(時年44歲)出任書記處書記。田紀雲、李鵬(57歲)為政治局委員兼書記處書記。同年,李瑞環(51歲)為天津市委書記。胡錦濤在1984年(42歲)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正部級)。
 58 丁望:〈論毛澤東的繼承人〉,明報月刊(香港),1973年9月號,頁2~12;及1973年10月號,頁28~34。
 59 明報月刊(香港),1985年7月號,頁15~20;及1985年8月號,頁14~20。
 60 明報月刊(香港),1986年1月號,頁21~26。
 61 在1987年11月的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胡啟立、李鵬首次成為政治局常委;田紀雲續任政治局委員,李瑞環和李鐵映初進政治局(李瑞環於1989年6月升任常委);在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胡錦濤初進政治局常委會;在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李長春、吳官正成為政治局委員;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王兆國成為政治局委員。郝建秀受胡耀邦事件影響,於1987年調離書記處,遭貶任,退休前官至政協副主席,列為「黨和國家領導人」。
 62 丁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1998年5月修改二版),頁99~103、171~172。
 63 指抗日戰爭於1937年7月7日爆發後,在1938年左右參加中共工作的人。鄧小平在1982年提起「三八式」。同53,頁411。
 64 在北京跨世紀接班人(101頁),作者解釋:「為甚麼要把22歲定為幹部的起算點?這是因為正常完成大學本科教育,通常要在22歲或稍後幾歲。八十年代初以來,中共中央提升幹部傾向於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新提拔的中高級幹部要有大專教育程度,22歲也就成了擔任文官的起步點,把它定為幹部的起算點是比較合理的指標。」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