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網 CELEBRITIES PRESS (HK)
 首頁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書評.書訊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政治 > 政治精英分析 > 中共十八大與權力重組 > 從定格量化到傾斜吸納  
專欄(信報)
政治
經濟
國際關係分析
法律與公共治理
香港、台灣熱點
 

精英文摘
歷史
文藝與歷史文化
回想錄
 
 
從定格量化到傾斜吸納
—中共中央高層重組與秩序文化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3年1月號,頁6—12
上網:2013.1.21(2013.1.20略修改)

 
  關鍵詞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一中全會,高層權力重組,解構,定格量化,傾斜吸納,秩序文化,垂簾聽政,兩手並舉,規劃型,預設機制,九七之變,後影響力

  引述歷史典籍

  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伊訓)
  國有四維;四維絕則滅。(管子)
  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縱枉。(經言.牧民)
 
圖1,中共中央十八屆政治局7常委。網絡圖片。
 

  2012年11月15日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完成了高層權力重組的「程序」,權力金字塔中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書記處,於同日運作。政權高層的重組,將在2013年3月展開。

  在「一黨領導」體制下,五年一次的、規劃型的黨政領導層換屆,關乎幹部的新陳代謝、世代的推移,正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孟浩然)。換屆重組,也涉及政策的傳承或修訂、轉變,自亦與政治集團的權力博弈息息相關。

  權力重組有幾個特點。一是保持初始的制度約束,包含「七上八下」和「定格量化」;二是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傾斜吸納」,突顯「按資排輩」的價值觀在秩序文化中的「份量」;三是高層重組的「規劃」,與「結果」的落差較大;四是權力版圖的重構,顯現前朝權要的「後影響力」仍大。


 
1.預設機制:政治局席位規劃

  中共中央的換屆重組、接班群的選拔,早有初始的制度構建。在《信報月刊》十月號發表之拙文〈金字塔頂層 中南海八強〉(以下稱「十月號拙文」),論及權力體制的制度規範。這些規範雖未完善,但年齡邊界、任期邊界和「七上八下」模式(十六大、十七大模式),已形成剛性約束。十八大的權力重組,顯現這種制度約束。

  中共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有本人稱為「定格量化」的機制,這也是已常態化的制度約束,但具體的內涵有時會略「調整」。

  「定格量化」的意涵,一是確定領導層組成的各類權力規格(層級或身份代表),二是把各類規格的席位量化。

  解構十八屆政治局及常委會(表1、2),可知其「定格量化」與十六屆、十七屆大致相近。

  本屆的政治局由25人組成(與十六、十七屆總數相同),分為六類規格(層級),每一類的席位與十七屆相同或接近。

  新的變化,是政治局常委的席位有「九七之變」,即由九席減至七席,回到十五屆模式。

  政治局及常委會的組成,有黨政換屆時的高層職務預設機制。例如,預定在次年3月擔任新一屆國家主席、總理、委員長和政協主席者,先安排政治局常委的席位。

  政治局常委會的「定格量化」,與這種預設機制緊密結合,形成相當固定的模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人大委員長、國務院總理、政協主席、書記處常務書記、中紀委書記、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均有常委席位。這就是十四屆、十五屆的七席之設。

  十六、十七屆增加二席,一席為宣傳系統總管,另一席是政法系統總管。本屆回到十五屆模式,裁去此二席。這是十八大前的「突變」。
  


  2.九七之變:兩總規格略調整

  「九七之變」的第一個影響,是在「規劃」重組時具備「入常」精英優勢者,因「定格量化」的調整而失去「入常」的機會。

  十月號拙文論及「常委人數如回到十五大模式(七席),孟建柱便沒有入常的機會」,劉延東亦「可能無法入常」(頁12)。十八大裁去政法系統、宣傳系統總管的常委席位,使他們無法「入常」,但孟氏首次獲政治局委員席位,劉氏則連任政治局委員。

  在十八大之前,孟氏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維穩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在「七上八下」之下,他是政法系統可跨越十八大的最高負責人,具備接任政法委書記的台階優勢、替代優勢,如政治局常委席位保留九席,他有望「入常」。

  受「七上八下」的制度約束,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簡稱宣傳小組)組長李長春,要在十八大退下。劉延東是具備替代優勢的政治局委員之一,原因是她任中央宣傳小組副組長,在國務院是主管教、科、文、體的國務委員,有成為宣傳系統總管(替代李長春)的台階優勢。「九七之變」自也使她失去「入常」機會。

  「定格」與量化,是緊密相連的。「定格」的調整,衍生「九七之變」;「九七之變」,是與「定格」調整相適應。

  在中共中央高層的權力結構中,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是決策機構,決策實權向政治局常委「集中」,書記處是他們的辦事機構。

  在政治局或常委會之下、書記處以上,還有十來個高層決策、協調、議事機構,其「定格」有二個層次。一是政治局常委「規格」的中央國家安全領導小組(國安小組)、中央外事領導小組(外事小組)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財經小組)、中央黨的建設領導小組(黨建小組)等,分別由總書記和總理、書記處常務書記(均為政治局常委)等兼任。二是中央農村工作小組(農村小組),是政治局委員規格,在十八大前的組長是政治局委員回良玉(主管三農的國務院副總理)。

  「九七之變」的第二個影響,是政法委的「規格」往下調整,「定格」由政治局常委降為政治局委員。 這種改變已「見證」於相關的人事任命:孟建柱在十八大後接任政法委書記,他是新進的政治局委員。


  3.傾斜吸納:重資歷按資排輩

  十八屆的高層權力重組,再次突顯「傾斜吸納」機制對權力再分配的影響。

  十月號拙文提出「傾斜吸納」的概念:「上一屆政治局委員的台階,對新一屆入常的差序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主因是常態化的傾斜吸納。」(頁10)

  「傾斜吸納」的意涵,是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向上一屆政治局委員或常委傾斜,吸納的比例很高。

  從1982年的十二屆到2007年十七屆的政治局常委,有30人是上一屆的政治局常委,佔55.6%;18人為上一屆的政治局委員,佔33.33%;1人是上一屆的政治局候補委員,佔1.85%;上一屆非政治局成員者僅5人,佔9.26%(頁11)。

  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7人,全部是上一屆的政治局委員,佔100%;其中,2人是上一屆的政治局常委,佔7人的28.6%。

  政治局25人中,有10人是連任,佔40%(表3)。

  這兩項數據,是「傾斜吸納」的標誌。「傾斜吸納」機制的常態化,關乎「一黨領導」體制下權力轉移的秩序文化。  


  4.秩序文化:精英優勢與差序

  北京官方媒體的術語中,沒有「秩序文化」;中國歷史典籍中,亦無此術語。本文作者把關於資源分配、利益關係、人際網絡、社會管理和權力體制關於秩序的價值觀念、制度規範、文化內涵,稱為秩序文化。

  在歷史典籍中,有許多關於秩序的論述。《尚書.伊訓》謂:「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

  法家經典《管子》強調:「國有四維」,「四維絕則滅」。它界定的四維是:禮、義、廉、恥;它說:「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經言.牧民)。它的論述雖偏重道德約束形成的秩序,但亦涉及政治的秩序,可以伸延解讀為社會管理的「善治」,包含治理(治國、治州)的秩序約束:遵守禮,就不會違反規範(超越邊界);重義,就不會自我吹噓、鑽營;知廉,就不會掩蓋過錯、醜惡(如貪食、僭建);知羞恥,就不會放縱邪惡。

  「一黨領導」體制下的秩序文化,包含制度約束、精英優勢形成的差序和價值觀等;精英優勢包含年齡優勢、資歷優勢、系統經驗優勢、政績優勢、台階優勢和政治血緣優勢、上層關係優勢等。

  在精英優勢中,資歷優勢對升遷的差序影響頗大,具政治局委員台階優勢者,「入常」的順位優勢較強。這是「規劃型」權力重組的一大特點,與選舉型的權力更替大異其趣。在美國,奧巴馬當總統前,沒有政府的官職,參選者也不需要什麼官府的台階,只要在選舉中取勝就行。   
 

  5.地方資歷:西部經驗受重視

  十八屆的25個政治局委員(表4、5),在十八大前有兩個省的正省級(省長或省委書記)資歷者14人。其中,7人是連任的政治局委員:習近平(福建、浙江、上海),李克強(河南、遼寧),張德江(吉林、浙江、廣東、重慶),俞正聲(湖北、上海),王岐山(海南、北京),張高麗(山東、天津)和汪洋(重慶、廣東)。7人是新進的政治局委員:劉奇葆(廣西、四川),李建國(陝西、山東),趙樂際(青海、陝西),張春賢(湖南、新疆),胡春華(河北、內蒙),栗戰書(黑龍江、貴州),郭金龍(西藏、安徽、北京)。

  具一個省委書記、一個副省級市委書記資歷者,有李源潮(江蘇、南京),孫春蘭(福建、大連)。

  在有地方資歷優勢者中,具有「西部經驗」者(任副省級或更高職務)9人:劉奇葆(桂、川),李建國(陝),張春賢(疆),趙樂際(青、陝),胡春華(藏、蒙),栗戰書(黔),郭金龍(川、藏)和汪洋(渝),張德江(渝)〔前7人是新政治局委員,後2人是連任政治局委員〕。

  與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比較,政治局委員具「西部經驗」的人大幅增加,改變了只有「上海經驗」而被另眼相看提升到高層的弊端。地方經驗的廣度,已是資歷優勢的要素。

  政治局委員有「東部經驗」的(任副省級或更高職務)13人:習近平(閩、浙、滬),王岐山(粵、瓊、京),孫春蘭(閩),李建國(津、魯),李源潮(江),汪洋(粵),張高麗(粵、魯、津),張德江(浙、粵),孟建柱(滬),胡春華(冀),俞正聲(滬),郭金龍(京),韓正(滬)。

  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和經濟較落後的西部,存在發展的差異、經濟實力的強弱。政治局成員間的經驗互補,有助於決策溝通和施政。

  6.規劃重組:原創與結果落差

  規劃型的高層重組,從初步選拔到最後拍板,長達一年的時間,規劃的「原創」與拍板的結果有或大或小的落差。十八的落差特別大。

  落差之一,是十八大前約一個月,政治局常委的「九七之變」;落差之二,是原具「入常」強勢(包括相對的年齡優勢)的政治局委員李源潮(62歲)、汪洋(57歲)失去「入常」機會。沒有年齡優勢、資歷優勢較弱的劉雲山(65歲)、張高麗(66歲)反而「入常」,引起北京政界和學界的議論。

  李源潮和汪洋是深改派代表人物,近幾年努力推動深層改革,頗具創新和承擔風險的魄力,不逢迎個人崇拜。前者與團中央(王兆國、胡錦濤)淵源深,胡對他的了解度和「扶持度」高;後者受知於朱鎔基內閣、受重用於溫家寶內閣,在溫手下當過國務院副秘書長、主管辦公廳,是溫氏的行政大管家。

  李源潮是十七屆中央書記處的書記,兼中組部長,又是中央黨建小組副組長(組長習近平)、中央反腐協調小組副組長(組長賀國強),協助習近平分管組織、人事、高幹培訓,有接替習氏主持書記處日常工作的資歷優勢和台階優勢。他的未「入常」,是政界人士頗感意外的「落差」。

  他們未能「入常」,不是敗在資歷、政績和改革理念,而是敗在「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態。

  前朝權要遙控宣傳、政法系統,維持對決策、維穩、高層人事的「後影響力」。在本屆政治局常委中,被政界稱為「江派」(或稱「保皇派」)者有4人: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張高麗,佔57%;較十七屆的4與9之比(44%)為高。本屆其他常委的上層關係是:李克強:團中央(胡錦濤);王岐山:朱鎔基/溫家寶;習近平則是派系色彩較淡的地方資深幹部。

  幾屆的政治局常委會權力分配,均向「江派」傾斜。在政治局委員中,「江派」的比例亦大。本屆的孟建柱、韓正、王滬寧都是有很強「上海背景」的「新海派」(江派);張春賢、許其亮、孫政才、趙樂際,在政界也有「江派」之稱。這種權力的傾斜,突顯前朝權要的「後影響力」。

  這種權力的傾斜,使高層的平均年齡偏大。政治局常委的均齡64.4歲(2007年十七屆是62.3歲),其中,「江派」4人的均齡66歲,非「江派」3人的均齡60歲。

  政治局常委年齡偏大,世代的推移略受阻,「五十後」(1950-1959出生)只有2人,28.6%;64-67歲的「四十後」5人,佔71.4%。五年後的十九屆,如不改變「七上八下」模式,將有5人要退下。

  常委之外的政治局委員18人,「四十後」6人,「五十後」10人,「六十後」2人,年齡結構較合理,世代的推移較正常(表六)。

  7.上層關係:極重要政治資源

  在權力轉移的秩序文化中,精英優勢對升遷差序的影響,可分為幾個層次。在入門檻的層次,只要「七上八下」模式不變,具備入新一屆中委會「年齡條件」(不超過67歲),才有權力博弈的起步點。

  有入門檻的條件和資歷優勢、政績優勢、政治血緣優勢等,自是博弈的政治資源。政治局委員的台階優勢,則是「入常」的高端資源;資歷、政績、經驗、台階優勢等,可積累「入常」的順位優勢。

  影響升遷差序的最重要政治資源,是上層關係因素。這就是十六至十八屆政治局常委會的權力分配,向「江派」傾斜的主因。

  李克強能連任政治局常委、預定任總理,49歲的胡春華首次「入局」,則與胡錦濤的上層關係有關。胡錦濤對他們的了解、信賴、器重、期望,是「關鍵因素」。上層關係優勢結合年齡、政績和地方資歷的優勢,使他們有較強的升遷順位優勢。

  在高層重組後的權力版圖,前朝權要的「後影響力」將擴大。其心腹親信任書記處常務書記,主持書記處日常工作,並任黨建小組組長(應也當中央黨校校長);在「九轉七」之下,或還兼管宣傳系統。這意味他掌控組織、人事、高幹培訓的實權,並繼續遙控宣傳系統。

  「後影響力」還在於政法系統。

  8.垂簾聽政:對港政策或偏緊

  在北京政界,執政理念、社會管理思路的差異,可粗分為兩大類,一是深化深層改革,二是強化專政職能。

  深改派主張以人為本,推動「深水區」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啟動真正的政治體制改革,在改革、發展中尋求社會的穩定;發展經濟要在科學和可持續的軌道上,經濟的增長不超越環境、資源和社會的承載力。

  專政派強調前朝權要的「穩定壓倒一切」和敵對勢力論、反自由化、強化專政職能和「唱主旋律」。

  在社會上,維權與維穩的爭論亦多。

  有外國媒體稱,十八大後的新領導層會有政治革新,有「開明」的舉措,包括替「六四」平反。這是對社會現實缺乏了解的想當然。

  新領導層的施政取向,諒是「兩手並舉」,經濟略寬鬆,政治仍偏緊。

  經濟領域會有政策的「彈性空間」,當政者會著力民生,繼續推動或深化前任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政治層面,「維穩論」將持續影響社會管理,不可能有「六四」的平反和政改的啟動,但可能有「一陣風」式的「查貪風暴」。

  在「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態下,北京的對港政策可能趨緊。在強調「外來勢力」和「維穩論」之下,增強「一國」對香港的「指令控制」和「指導控制」,而淡化兩制的差異,香港的司法獨立面對的風險增大。

  在經濟方面,北京會繼續「支持」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地位,也更多地利用香港這一「走向全球」的平台集資、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大陸的人口外移和「水客流動」等,對香港的擠迫效應仍會積聚民怨。
 
表1,解構中共中央政治局
表2,解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
表3,中共十八屆政治局委員資歷背景
表4,中共十八屆政治局常委一覽
表5,中共十八屆政治局委員一覽
表6,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世代
 

 

 

 

解構中共中央政治局
表1


解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
表2


中共十八屆政治局委員
資歷背景
表3


中共十八屆政治局
常委一覽
表4


中共十八屆政治局
委員一覽
表5


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世代
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