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EBRITIES PRESS (HK)
  

 
 
 

   

以科學發展觀 建設小康社會

──中共十八大與「旗幟 + 三段論」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2年12月號,頁56 - 61
上網:2013.1.16


 

  3•發展觀內涵 十二字概括

  跳出官方的表述,本欄把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概括為十二個字:科學,轉變,協調,全面,人本,改革。

  科學:以科學的視野決策、施政。任何政策、施政、建設項目,都要建基於科學知識、科學論證,並接受科學化的管理和實踐檢驗;正視並增強科技的投入,提高決策、行政、生產、管理、服務的科技含量,從而改善並提高相關的品質。

  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或稱經濟增長模式),胡錦濤的「報告」,重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線」。

   「轉變」之一,是由粗放型的「量增」,轉變為以注重科技投入的「質升」。由不惜代價(機會成本)追求數量的增加(如GDP的高增長率、城鎮化的比例),轉到提升產品或項目的質量、管理和經濟的效益。
  所謂粗放型,以「三高一低」為特徵。資金、人力、資源的高投入,能源和原材料的高消耗,高排放造成的環境高污染和低效益,對環境、資源和民眾健康安全的損害甚大。這種超出環境、資源、社會承載力的增長模式,無以為繼,且釀成生態災難和安全事故,群體抗爭頻仍,加劇「社會深層次矛盾」。
  在科發觀之下,增長模式的改變,是從物質投入的「量增」,轉為增強科技設備、人才、管理的投入。正視並改善決策、管理、生產者的科學素質,以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和GDP增長。

   「轉變」之二,是調整產業結構,由重化工業為主,轉為服務業、新興產業為主。國務院確定發展的「新興戰略性產業」是: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以新興產業、服務業的發展形成新的「增長極」。

   「轉變」之三,是從依靠投資(主要是官方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拉動GDP增長,變為以投資、出口和消費(主要是內部需求的生活消費)拉動增長。

  協調
:城鄉、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協調。
  2003年10月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闡述發展觀的五個統籌,就是指上述的五個協調。後來,胡錦濤用一個「統籌」概括這五類協調關係,另提出三個「統籌」:統籌中央和地方關係、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稱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全面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下,推動社會、政治、文化建設,著力改善民生。這些建設都要與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如政治範圍的行政體制改革,要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公共服務體系。
  「全面發展」概念的提出,是針對過去的偏失:重經濟建設,忽略其它領域的建設;追求經濟的增長速度,忽略民生的改善;更漠視民眾對自由、平等、維護合法權益、美好生活的期望。
  胡錦濤說:「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明顯增強,……社會利益發生深刻變化。」他道出科發觀面對社會利益多元化、民意多元化的現實。

  人本: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官方稱,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胡錦濤多次提到,保障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溫家寶說,要提高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權」。

  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並推進行政體制等方面的改革。
  據胡錦濤的「報告」,十八大後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國務院主導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在推動中。
胡錦濤的「報告」,重申「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但涉及中央權力體制、真正的政改並未啟步。

  4.落實科發觀 小康翻一番

  實踐科發觀的「看板」,一是十二五(2011-2015)的發展態勢,二是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積累,建立了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量化指標的基礎。經濟規模(GDP總量)於2010年超過日本,列全球第二,外匯儲備多年居首位;每年的財稅收入可觀,年均增長率甚高,令公共財政有能力向城鄉居民提供「公共品」。

  十七大重申的「全面小康社會」量化指標,是:2020年的人均GDP,由2000年的約美金800元翻二番,達3,200元。據官方的《中國統計年鑑2011》,2010年的人均GDP接近30,000元(人民幣),約合美金4,300元(香港接近31,000元,台灣超過19,000元),已超過2020年的指標。這是十八大修改指標的原因。

  十八大「報告」確定的指標是: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據官方的2010年數據,GDP接近40萬億元(人民幣);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全年收入,分別為19,000元、5,900元;2020年翻一番的數據,應是GDP 80萬億元,人均的城、鄉居民收入,分別超過38,000元,接近12,000元(月均約3,100元、1,000元)。

  2001-2011年,GDP年均增長超過10%,今年上半年減速至7.8%。今後只要年均增長7%,就可達致上述指標。

  在「一黨領導」體制下,落實科發觀的優勢之一,是執政黨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套用北京的流行語,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優勢之二,是八十年代以來的大批留學生「回歸祖國」,或參政或創業,更多的從事教育、科研,其中不乏科技專才和熟悉西方社會的管理人才。

  有的「海歸派」精英、科學家,已被吸納到中共中央或國務院。留德的汽車製造專家萬鋼,在國務院當科技部部長;留法的醫學家陳竺,則是衛生部部長。這一類有科學專業成就、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務」理念者,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股「新生力量」(相對於有「左習慣」、知識貧乏的官員)。

  優勢之三,是大量外資的投入,香港、台灣、外國企業紮根於「全球製造工廠」,對科發觀的實踐有利。

表二,十二五規劃(2011-2015)主要經濟指標


項目,單位

2005

2010
(年均增長%)

2015
(年均增長%)

1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8.50

39.80(11.20)

55.80(7.00)

2人口總數,億人

13.07

13.41(0.80)

13.90(0.72)

3城鎮化率,%

43.00

47.50

51.50

4人均GDP,元

14,185

29,748(10.60)

?

5森林覆蓋率,%

18.20

20.36

21.66

6國民教育平均年份,年

8.50

9.00

?

7城鎮登記失業率,%

4.20

4.10

5.00

8城鎮人均收入,元/年

10,493

19,100

26,810(7.00)

9農村人均收入,元/年

3,255

5,919

8,310(7.00)

10預期人均壽命,歲

?

73.50

74.50

 註:本表據下列文獻整理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央政府門戶網2011.3.16。
 2015年欄內,是「規劃」數據;?,上述文獻未說明數字。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