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EBRITIES PRESS (HK)
  

 
 
 


是煽情教育 還是知識傳授

──分析香港的「國民教育」及其課程指引 (7)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2年11月號,頁52-57
上網:2012.12.18


  7•心正博覽 展現歷史全貌

  對於「當代中國」(國情教育)教材、參考書的編寫,應秉持三個理念:心正、博覽、慎思。

  「心正」的意涵,是要對學生、家長、社會負責,不應為了個人的政治訴求、經濟利益而逢迎,在「服務政治大局」中歪曲歷史事實。

  「指引」和「國教」的一些官助出版物,是前任「長官」和教育官不負責任的產物。信報「林行止專欄」論及港官與「國教」的偏失,謂宣揚「自己亦未必相信亦可能並不透徹理解的觀點」(7月10日文〈一念匡國康民 轉念禍港傷生〉)。不負責的長官及其主持的政府,自必缺乏社會公信力。「國教」難以推行、官助出版物被市民抵制,凸顯官方公信力的危機。

  「博覽」的意涵,是博覽群書和兼聽,擴大關於「當代中國」的視野。

  不管是編寫關於「當代中國」的「指引」還是教材、參考書,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理性觀察和分析的經驗。官方的「指引」和官助出版物之引起社會爭議,主因之一就是「當代中國」知識不足。暴露編寫者閱讀的文獻、了解的社會現實不多,許多陳述和「指引」,停留於五十年代毛澤東的僵化教條。

  北京官方報刊並非鐵板一塊,既有前朝權要遙控的、「唱主旋律」的「宣傳陣地」,也有相對比較理性的報刊文稿,如中共中央黨校的《學習時報》、共青團中央的《中國青年報》、廣州南方報業集團的《南方周末》和「半民間性質」的《炎黃春秋》月刊,時有深化改革和面對體制弊端的調查報告、時評發表。香港編寫「指引」或教材、參考書者,只要稍涉獵這類文稿或國務院文件(既陳述工作或政策的「成效」,亦提出「存在的問題」),應可「意識」到編寫的「產品」有「偏頗」,與改革思潮和民意脫節。

  「慎思」的意涵,是審慎思考「當代中國」的歷史,審視經濟體制改革、實體經濟發展和面對的挑戰,思索工業化城鎮化背後的沉重代價(資源、環境、社會)、「一黨領導」體制的弊端諸如制度約束脆弱、貪污腐敗猖獗。

  不管是「指引」或相關出版物的編寫,都要有對社會大眾負責之心,在博覽和兼聽的基礎上,慎思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改革與僵化、民眾的利益和社會禍害,展示社會現實的真相、「當代中國」的歷史全貌。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