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EBRITIES PRESS (HK)
  

 
 
 


是煽情教育 還是知識傳授

──分析香港的「國民教育」及其課程指引(6)

丁望

原載:信報月刊2012年11月號,頁52-57
上網:2012.12.18

  
  6•中史通識 講授當代中國

  本人向來不反對知識傳授模式、有益於學生的「國教」,更早就提及中學試設「當代中國」課程。但課程的設計,要顧及年齡差序。
「國教」的德育部分,可回歸原來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2008年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應該修改、優化。

  「國情教育」可併入中學的中史科和通識科,小學不設「國情教育」。

  「指引」中的「自然國情」和「人文國情」,實可改稱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併入通識科,此科還應加入當代中國的「經濟地理」。「當代國情」實是當代中國史(1949-)和當代中國政治,大可併入中史科。

  中共建黨(1921-)超過九十年,建政(1949-)超過六十年,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GDP等數據不包括港、澳、台),香港的中學生應了解中共黨史和政權史,學校中史科、通識科包含「當代中國」的內容,逐步提升教與學的水準,是應嘗試摸索的一條路。

  不管是「國教」還是融入中史、通識的「當代中國」,本應是中性的知識傳授,而不是煽情式的政治傾斜。

  這類課程能否讓學生受益,關鍵在於課程的「指引」、教材和參考書的編寫,講授者的取態和專業水準。儒家學者謂:「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道出「指導」者對善、惡的影響。

  但是,向善向惡的差異,也在於學生的識別、思辨能力。識別、思辨能力強者,當有趨善避惡的智慧,此即《論語•衛靈公》云:「當仁不讓於師」。

1 2 3 4 5 6 7 8